2015年4月17日 星期五

自己人效應



心理學上有這樣的一個心理現象,叫做自己人效應。就是把自己當成他人的自己人,能夠瞬間在心理上與他人產生共鳴,找到與他人溝通的連接點,特別是在說服別人的時候,可以消除他人的逆反心理,拉近與他人的心理距離,使他人更容易接受你的觀點和情意,讓他人覺得你是真正在為他考慮。

所謂「自己人」,是指對方把你與他歸於同一類型的人。「自己人效應」是指對「自己人」所說的話更信賴、更容易接受在人際交往中,彼此會相互影響。這種相互影響有時是無意的,有時則是有意的,即一方對另一方有意識地施加影響,以便矯正對方某種行為。有意施加影響的技巧很多,其中自己人效應便是其中之一。所謂自己人,是指對方把你與他歸於同一類型的人。

說服別人按照你的建議去做,只是向人們提出好建議是遠遠不夠的,可以強化和發揮自己人效應,讓人們喜歡你。避免好的建議遭到拒絕。
 
  首先,應強調雙方一致的地方,使對方認為你是自己人,從而使你提出的建議易於被接受。
 
  其次,努力使雙方處於平等的地位。你要想取得對方的信賴,先得和對方縮短心理距離,與之處於平等地位,這樣就能提高你的人際影響力。比如,你在某種社交場合講話,如果說希望諸位朋友獻計獻策,這就是以領導者的身份居高臨下來說話,而不是平等的態度,是心理上對在座諸位的不尊重。改成群策群力我們一起商量,這就承認大家都具有平等地位了。這說明,人際交往中的用語問題,也有一個有無平等觀的問題,一個是否自己人的顯現問題。

  再次,要有良好的個性品質。人的良好個性品質是增強人際影響力的重要因素。心理學研究證明:具備開朗、坦率、大度、正直、實在等良好個性品質的人,人際影響力就強;反之,有傲慢、以自我為中心、言行不一、欺下媚上、嫉賢妒能、斤斤計較等不良個性品質的人,是最不受歡迎的人,也就沒有人際影響力可言。所以,我們每個人要加強良好個性品質修養,以增強自己的人際影響力。

2015年4月16日 星期四

逆反心理(Reversal Mind)



逆反心理,在心理學上又叫控制心理,它是當人指按照特定的標準或社會規範對別人進行引導和控制時,對方所產生的反向心理活動。也可以說是人們由於受某種原因的影響,而產生對某事物的內容和形式,持對立、抵觸、反對態度的心理狀態。
 
逆反心理實際上屬於潛意識的自我防禦機制中的一種抵抗本能,是為了維護自尊,對對方的要求採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
 
逆反心理作所展現的特性:
 
1)      具有明確的針對性與否定性。它總是帶有某一具體對象表示否定的思想情緒和心理狀態。

2)      具有強烈的主觀性。主觀性是逆反心理產生的心理基礎,逆反心理則是客觀實物經過人的主觀體驗而產生的主觀對客觀的情感與態度。它對人對事的看法,不是依據事物的客觀性、事情的是非曲折去判斷、表達。即是逆反心理的人會認為自己很客觀,無法了解明白自己的行為反應其實是很主觀。

3)      具有濃厚的感情色彩。這由逆反心理所具有的主觀性所衍生出的另一個顯著特點。它往往以個人的感情為標準,來確定對實物的態度與情感。常用「我覺得」、「我的感覺」等作為表達的開首,一切能滿足自己需要的、對自己有利的,就會認為是好的、正面的,從而產生肯定的情感,如贊成、滿意等;凡是不能滿足自己需要的、對自己不利的,就會引起否定性,產生否定的情感,如反對、不滿、厭惡等。
 
逆反心理的產生可以是多方面的,特別在那些有特殊經歷的人身上,例如: 有人經歷多次失戀,便認為世間沒有真正的愛情;有人一向循規蹈矩、與世無爭,而偶然有一次受到了莫名其妙的冤枉,以至於性情大異,變得粗暴、多疑、怪僻。 

亦有一些企圖標新立異青年處於性格形成和尋找自我的時期,通過否定權威和標新立異可以在心理求得自我肯定的滿足感。青年人與社會的認同不僅是簡單地採取適應社會規範的途徑,而且還希望社會承認他的價值和地位,從而獲得與社會之間的認同。因此他往往表現得偏執,好表現自己,有意採取與其他人不同的態度和行為,以引起別人的注意。
 
若根據精神分析學派去理解,可以簡單地看成自我防禦機制運作過度而致。

2015年4月15日 星期三

潘多拉效應(Pandora effect)



潘多拉效應是一個心理學的名詞源自於希臘神話的潘多拉的盒子Pandora's box),比喻為災禍之源。潘多拉是宙斯創造的第一個人類女人,主要是要報復人類。因為眾神中的普羅米修斯過份關心人類,於是觸怒了宙斯。

潘多拉的名字意思為"最完美的禮物"(the gift of all)她擁有美貌、才藝,眾神更是用珠寶將她打扮得貴氣十足

宙斯在爭奪神界時,就是得到普羅米修斯及其弟伊皮米修斯的幫助,從而能登上寶座。普羅米修斯深信宙斯對人類不懷好意,很早以前便告誡伊皮米修斯, 千萬不要接受宙斯的禮物。潘多拉被創造之後,在宙斯的安排下,送給了伊皮米修斯。因為祂知道普羅米修斯不會接受祂送的禮物,所以一開始就送給了伊皮米修斯。

伊皮米修斯被潘多拉的美貌吸引,忘記了哥哥普羅米修斯的告誡,認為這是一個女人,不屬於禮物,便高興地也接受了她。在舉行婚禮時,宙斯命令眾神各將一份禮物放在一個盒子裏,送給潘多拉當禮物,眾神的禮物是好是壞就不得而知了。

伊皮米修斯娶了潘多拉之後沒多久,就開始後悔了,卻因為潘多拉除了擁有美貌、善妒、貪婪和愛美外,還是一個好奇寶寶,婚後潘多拉多次想打開眾神送的小盒子,伊皮米修斯卻要時時刻刻的提防她的好奇心,因為他知道盒子裏的禮物未必都是好的。

終於有一天,潘多拉的好奇心戰勝了一切,等伊皮米修斯出門後,就打開了盒子,結果一團煙衝了出來,將一切禮物全都飛出來,包括了幸福、瘟疫、憂傷、渴求、友情、 災禍、愛情、期望、疾病、貪婪、虛無、誹謗、嫉妒、憎恨痛苦等等,潘多拉把盒子打開後,原本寧靜沒有任何災害動亂的世界開始動盪不安起來;潘多拉害怕極了,趕緊將盒子蓋上,但一切都已經太遲,盒子內只剩下智慧女神雅典娜送給她的「希望」沒飛出去,於是潘多拉抱著「希望」等著伊皮米修斯的歸來。

因此,即使人類不斷地受苦受難,生活中遭遇種種挫折和折磨,希望都不會消失至今,潘多拉的盒子一直是人類生活動力的來源,因為它帶給人類無窮的「希望」,不管遭遇何種困境,它是人類一切不幸中唯一的安慰。

在心理學上的潘多拉效應卻是一種不禁不為、愈禁愈為的現象,實質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在一起作用要求人們做什麼或不做什麼,必須說明理由。

倘若宙斯給潘多拉盒子時,告訴她盒子裡裝的是人類的原罪,潘多拉是一定不會打開盒子的,相反,不加說明和解釋,或說明和解釋不能為人們所領會,光是發出「禁止」,那麼,禁止的結果必然引起人們各種各樣的疑慮、揣度、猜測,並為探究為什麼不許做而跨越禁區,結果適得其反

精神分裂

趁住《暴瘋語》上映,有機會和大家講一講精神分裂症吧!

精神分裂症是屬於重性精神病,在治療室遇到的,通常有兩種情況,一是由家人陪同前來,大家都不知client已患有精神分裂症,經由治療師確診後,給予建議轉介到精神科醫生接受藥物治療,同時可接受心理治療作為輔助治療。

另一種是已經接受了藥物治療一段時間,病情穩定後,可開始接受心理治療以加快痊癒。
一般病人是很抗拒食藥的,因為副作用很強,反應遲緩及渴睡,但卻又睡得不安寧。病人大多數會認為自己已經痊癒而自行減少藥的份量或自行停藥,停藥後病人的病情會較為反覆,或會急劇地惡化。

精神分裂症復發是有先兆的,只要及時發現,及時調整藥物和劑量,一般都能防止復發,常見的復發先兆為:病人無原因出現睡 眠不好、懶散、不願起床、發獃發愣、情緒不穩、無故發脾氣、煩躁易怒、胡思亂想、說話離譜,或病中的想法又出現等等。這時就應該及時就醫,調整治療病情波 動時的及時處理可免於疾病的復發。

很多人會認為,病人應該盡力令自己康復,同時應該對自己的病識感有較好的掌握。講,真的很容易。知道自己有病而又會承認的,就不是精神病了!

因此,多些關心你們身邊的朋友親人,假如認為他們有事自然會懂得找你,那麼當他們找你的時候,希望不是太遲吧! 他們有病,自己是不會察覺的。

2015年4月14日 星期二

《誠實的謊言》

很多人都會好奇,想知道在治療室裡,經常出現的會是哪種人?當然是病人啦!人們大多數會很直接的回答。

大部份時候,治療室裡的client都只是問題,想不通,希望可以有一些專業意見吧!這些意見,大概身邊的親朋好友、同事同學、弟兄姊妹等,已經說過千遍萬遍,偏偏不能令client接受,唯獨透過治療師的話語,他們便聽得清楚明白,這就是最大的分別。

最常見的問題又是甚麼呢?首位是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若是性格孤僻的,大家都會包容體諒。人際關係緊張的client,他們大都自以為很懂得說話、會關心朋友和「做人很真」。

這些client的生命經常出現的情境是:本來是好好朋友的,因為他的一句「我講事實啫!」,人家便「小氣」得反臉、沒朋友做。

Client滿腔義憤填膺、滿肚委屈得申訴,朋友都沒有交心的,只有泛泛之交,有事都不會挺身而助,不斷換朋友圈子,不斷重複歷史,直到結婚生子,生活安定下來,可以找到一個萬全的理由,躲於象牙塔裡,終於,不再需要面對重複的歷史,卻又在婆媳間、親友間的關係重複類似的歷史,只是位置變了而已。

怎樣?身邊也有很多這樣的朋友?對,這些人充斥著整個社會,為數不少的。

問題在於哪裡呢?是做人不夠圓滑?俗語講:唔識人情世故?還是生活得太順風順水呢?

以上全不是,上述提及的都是大家對這些人的慨嘆和無奈。

實情是,他們的確出現了問題,心理防禦機制出現了問題。

心理防禦機制是維護我們自尊心的一種無意識反應機制,就好像太空船的防護罩一樣,在遇到危險時,自動啓動來作自我保護,藉著支持自尊或自我美化來保護自己,防護自己免受傷害。

然而,這些人的防護罩失靈,一是過分敏感,或是啓動了不懂解除。

「講事情」這種行為明顯是心理防禦機制的一種,屬於不成熟的心理防禦機制。一般的client在青春期時遭遇過一些承受不了的挫折或打擊,以致心理防禦機制發展不成熟。

Client透過將自己言行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及理想化(idealization)來讓自己的自尊受保護,也不願去面對自己的實況,有點像俗語:有口話人,無口話自己的意思。

喜歡「講事實」的client往往只喜歡聽或信自己所想聽到的或相信的,經常會從他們口中聽到:「最討厭別人說謊。」,他們大都表現得很樂觀、開朗、健談,人們不容易察覺他們的情緒化和不成熟,內裡是非常頑固的。

他們是否正直無私呢?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

這些client善於自己呃自己,容易活於自己的世界裡,對周遭問題或自身問題,會傾向自己認為有理的一方,邏輯思維明顯比較弱,受情緒影響,他們大都是所謂「憑感覺」、「憑良心」去處事,社會化不足,有反社會傾向,令到心理防禦機制過分敏感。

在社會心理學裡,這些「講事實」會被視作攻擊性行為,不利於人際關係的和諧。

因此,在社交場合或朋友聚會,大家和別人傾談時,當對方突然非常老實地「講事實」時,你便知道,剛剛的談話內容應該傷及他的自尊,以致他的心理防禦機制用不成熟的方式傷害了你。

是否有心?多是無意的,因為是無意識的行為。原諒與否,看交情深淺吧!

在治療室裡,這些問題一般和治療師見面二至四次,便可以有明顯改善,把心理防禦機制回復正常,人際關係得到改善,才能活出真正的自己。





2015年4月13日 星期一

羅密歐與茱麗葉效應



羅密歐與茱麗葉效應,又叫「禁果效應」,是心理學的一種人際交往效應。指有好感的異性間,受到的外界干涉越多,他們的感情就會越深。這也就是造就 “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愛情故事。

莎士比亞的名著《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故事幾乎人盡皆知:羅密歐與茱麗葉相愛,但由於雙方世仇,他們的愛情遭到了極力阻礙。但壓迫並沒有使他們分手,反而 使他們愛得更深,直到殉情。

心理學把這種愛情中的人兒“越是艱險越向前”的現象稱為“羅密歐與茱麗葉效應”,當出現干擾戀愛雙方愛情關係的外在力量時,戀愛雙方的情感反而會加強,戀愛關係也因此更加牢固,這是有關愛情的一種心理現象。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心理學家的研究還發現,越是難以得到的東西,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越高,價值越大,對人們越有吸引力;輕易得到的東西或者已經得到的東西,其價值往往會被人所忽視。

因此,當外在壓力要求人們放棄選擇自己的戀人時,由於心理抗拒的作用,人們反而更轉向自己選擇的戀人,並增加對戀人的喜歡程度。

中國民間過去流行這 樣一種說法“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著不如偷不著”,也就是說的這種心態。 

是什麼心理讓這些被“棒打的鴛鴦” 關係更緊密呢?

心理學上的解釋之一是,從選擇自由與對所選擇物件的喜愛程度之間的關係來說的。讓我們先看一個實驗,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布萊姆在一個實驗中, 讓一名在隨機中抽籤出的普通人,面臨A B 兩個選擇,A明顯是較B佔優的。
在低壓力條件下,另一個人告訴他“我們選擇的是A”,在高壓力條件下另一個人告訴他,“我認為我們兩個人都應該選擇A”。結果,低壓力條件下被試實際選擇A 的比例為70%,而在高壓力條件下,只有40% 的被試選擇A。可見一種選擇,如果選擇是自願的,人們會傾向于增加對所選擇物件的喜歡程度,而當選擇是被強迫的時候,便會降低對選擇物件的好感。

因 此,當戀愛雙方被強迫作出某種選擇時,會產生高度的心理抗拒,這種心態會促使他們作出相反的選擇,甚至會增加對自己所選擇的事物的喜歡程度。生活中我們常能聽到這樣的事例:某對戀愛的青年,儘管遭到父母的竭力反對、親友的百般阻撓,兩人非但不中止戀愛關係,反而更親密,更大膽,有的甚至以自殺來對抗。

認知失調理論也能很好地解釋了這個頗具浪漫色彩的效應。當人們被迫做出某種選擇時,人們對這種選擇會產生高度的心理抗拒,而這種心態會促使人們做出相反的選擇,並實際上增加對自己所選擇物件的喜歡。


因此,人們在選擇戀愛對象時,由於人們承受著反對戀愛的阻力,心理便產生抗拒作用,反而會使雙方的感情更牢固。

當這種戀愛阻力不存在時,雙方卻有可能分開。經歷過重重阻力和生死考驗的愛情,不一定能抵得住平凡生活的衝擊。

當愛情的阻力消失時,也許曾經苦戀的兩個人反而失去了相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