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6日 星期一

漣漪效應(Ripple Effect)



「漣漪效應」亦稱為「模仿效應」,是由美國教育心理學家Jacob Kounin 提出的,他發現老師的管教態度越明確,在其教導下的學生,就會越守規矩,而且此種效果可以擴散到其他同學身上。而老師的憤怒和威嚇並無法改變狀況,只會造成學生的不安、焦慮與迷惑。而且他發現漣漪效應在開學的第一天最顯著,並隨著時間而漸漸消失。

如果教師在責罰某一學生時,不但情緒上表示憤怒,且言詞上也對學生人格加以批評,這樣不但未能糾正該學生的錯誤行為,反引起其他學生對他的同情,甚至於因此對教師的做法產生反感。

簡單地理解,當一群人看到有人破壞規則,而未見對這種不良行為的及時處理,就會模仿破壞規則的行為; 就算及時處理,但在處理過程中,處理人在情緒上表現憤怒,言詞上對破壞規則的人加以人格上的批評及人身攻擊,反而會引起其他人對破壞規則的人產生同情。

如果破壞規則的人是人群中的領導者,並受到侮辱性的批評時,那就影響人群的效應會更加嚴重。形象點說,漣漪效應描述的是這樣一種現象:往一湖平靜的湖水裡扔進一塊石頭,泛起的水波紋會逐漸波及到很遠的地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